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央部属高校 > 正文

华中农业大学在“三融”中探索构建资助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4-0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6-27 【大】 【中】 【小】 访问量:

华中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资助工作的新特点,将“把好事做好”理念贯穿于资助工作始终,立足学校育人文化探索构建“融通”“融聚”“融乐”的“三融”资助育人新模式,将资助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推动三全育人纵深发展。

一是实现过程“融通”,把好事做得“静悄悄”。华中农业大学将资助工作融入困难学生育人成长全过程,形成了经济资助与“悦思”思想引领、“悦行”学业支持、“悦雅”文化浸润相结合的全学程贯通的育人体系,围绕 “助学·筑梦·铸人”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劳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全年举办自强之星评选、励志影院、社会公益等各类活动共120余场。“让信息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实现资助渠道畅通,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全年开通,资助咨询和投诉处理服务全时段开展,通过“狮山资助”微信公众号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各类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一网通办”。不断优化资助对象精准认定和识别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资助服务,连续三年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模型;补充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中未入库得特殊类型学生信息;摸排特殊情况,为困难家庭学子提供返乡路费补助,为自然灾害受灾家庭学生发放困难补助;定期分析校园一卡通数据,充分挖掘学生生活消费数据,筛查出隐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提供资助。学校坚持把好事做得“静悄悄”,使得学生在资助育人的氛围中切身感受教育的温度,汲取成长的力量。

二是推动资源“融聚”,把好事做得“情深深”。华中农业大学有效汇聚学校人力物力资源,丰富资助工作形态,增强资助育人合力,把资助工作向纵深推进。学校自2018年起连续五年面向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金种子”能力提升课程,师生志愿者等累计130余人次同上讲台,开设各类课程70余门;不断丰富“金种子”能力提升计划内涵与形式,邀请校内外专业指导教师和学者开设就业创业和心理调适课程,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通过“金种子”出国出境项目提供经济资助,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出境访学,2018年来共组织60人赴香港、新加坡开展访学交流。整合师生资源,汇聚人力形成合力,近十年来有400余名教师主动参与困难学生家访,专业教师参与度不断提高;全校32个部门和学院设置9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每类岗位均有对应的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人际沟通和综合能力;以勤工助学方式成立朋辈辅导机制,发挥优秀学生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学业帮扶。充分利用校友与学科优势,争取企业及社会团体、专家校友资源设立学生奖助学金,奖助学金数量从2006年的30余个增长到2023年的82个,资助金额与资助范围大幅增加;组织学生赴知名企业参加实习实践,通过校企合作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学校积聚资源,拓展资助工作“爱心池”,持续注“活水”、注“满水”,提供更多类型的帮扶资助,多维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构建师生“融乐”,把好事做得“暖融融”。华中农业大学着力促进师生“面对面”和“心与心”的交流,营造师生“融乐”的育人局面,努力把资助工作做得“暖融融”。师生携手同心育人,促进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学校精心组织打造“金种子”能力提升计划,为教育机会缺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赋能,专业教师、政工干部、本科生和研究生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志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课程,帮助他们激发兴趣、掌握技能、提升能力、塑造身心,为资助育人贡献力量;学校组织新生辅导员“把关爱送到家,把温暖送到手”,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前通过视频连线、电话沟通、实地走访等方式,主动摸排、提前掌握学生有关情况,了解困难学生家庭状况,向新生及家长介绍资助政策;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参与家访工作和回访母校宣传实践活动,以朋辈力量鼓励困难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和人生志向;计算机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团队参与构建贫困生认定的量化模型,为学生团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促进学校资助工作水平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关键在于师生相融。学校提出“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深化教育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建设,构建师生“融乐”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强资助育人实效。

Baidu
map